清华大学哲学系范大邯助理级教授“Die Problematik der Interesselosigkeit bei Kant” (《康德哲学中的无关切问题》) 一书通过了国际权威哲学期刊 Kant Studien (《康德研究》)的评审,被纳为《康德研究》增刊,以单行本形式于2019年初出版。出版社:De Gruyter。
自从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王国维先生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介绍入中国,该书参与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命运。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一批思想家因为对《判断力批判》的讨论而闻名;牛棚里人们也仍然在忘我地讨论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美学热潮构成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部分,而《判断力批判》为当时的美学热潮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研究以《判断力批判》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观念为研究对象,席勒、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都曾从此观念获得思想的灵感,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和二十世纪的“审美态度”理论都援引此观念为自己的理论源头。康德的这个观念是:我们在评判一个对象为美的时候,美的评判无关乎道德考虑、无关乎这个东西是否有用,它单单涉及到这个对象的外在形式是否让我感到愉悦。康德将此思想表述为:我们的关于美的评判是无关切的。
国际康德学界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水平。学界对《判断力批判》中的核心思想——美的无关切性——的讨论却很缺乏:一方面人们常由于这一问题的困难而将其搁置,另一方面人们常由于种种误解而认为康德的这一思想缺乏说服力。本研究弥补了国际学界在这一题目上的重大缺失。它将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系统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对“美的无关切性”这一命题的阐释出发,考察了道德领域的自由与审美领域的自由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自从哈贝马斯在1968年发表了《知识与关切》以来,康德的“理性的关切”概念在哲学界获得了广泛关注:理性不只是思考和推理,而且理性有自己的关切,也就是说理性有自己要去实现的目的。奥特弗里德·赫费和Axel Hutter等名家也皆从理性的关切去阐释整个的康德哲学。迄今为止,国际学界片面地关注康德“理性的关切”的概念,而没有将理性的关切和审美判断力的无关切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本研究突出地提出了这一个问题:理性的关切和审美判断力的无关切是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