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与未来中国哲学
- 王嘉新 | 跨文化哲学的舍勒式开启——读张任之《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2021-05-27
- 高连福 | 实践: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会通的思想基点2021-05-27
- 柏林论辩:天下制度的存在论论证及疑问2021-05-27
- 刘志洪、郭湛 | 改变“阐释驱逐创造”机制——关于新时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2020-05-04
- 黄怀军 | 朱光潜对尼采艺术哲学的接受2020-05-04
- 丁立群 | 中西古今之争的前提批判2020-02-19
- 江畅、斯洛特 | 关于仁爱与关爱的对话2020-02-19
- 高砚平、彼得·克鲁格 | 哲学人类学的复兴与普勒斯纳之道——访波茨坦大学汉斯-彼得·克鲁格教授2020-02-19
- 吴晓明 | “中国学派”如何真正成为现实?2019-12-01
- R·艾尔伯菲特、朱锦良 | 德国哲学对老子的接受——通往“重演”的知识2019-12-01
- 奥特弗利德·赫费、翟欣 | 德国哲学在中国:不仅仅有马克思2019-12-01
- 傅永军 | “诠释学东渐及其效应”访谈录2019-10-22
- 王宝峰 | “创造的诠释学”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创造2019-10-22
- 施鲁赫特 韩水法 | 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与合理性2019-10-22
- 李明辉 | 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