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开幕主席台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 德国哲学在西方哲学谱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于中国学者学习与深入了解西方思想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康德哲学已越来越成为哲学史的一个界碑,成为人类思想在近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的立杆。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确认与捍卫,对人类个体的普遍尊严和普遍权力的追问、诉求和实践,是康德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这一事业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而努力。为推动中国学者对自己的哲学传统的反思与转化,推动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2018年11月10日-11日,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康德先验哲学及其历史效应”。
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弗莱堡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外20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世界哲学》等研究机构、期刊和出版社等1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100多人与会。
10日上午,开幕式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兴主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谢军占、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黄裕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赵卫国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开幕式现场
谢军占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与会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围绕“康德先验哲学及其历史效应”这一专业性很强的主题进行研讨,是一场充满理论智慧的学术盛会,会将国内康德哲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学术成果。他相信,这次盛会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对于教师科研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接着简要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情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主,文、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目前的人文学院涵盖文、史、哲、艺术四个学科门类。
黄裕生首先对大家出席第二届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表示欢迎。在他看来,我们有理由把近代以来的德国哲学看作世界精神与人类思想在近代所能达到的高度的标志。它不仅以哲学的方式完成了对“两希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基本问题的汇通,展示出了哲学从未有过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而且以学理的方式完成了对现代性原则的论证,真正确立起了足以帮助人类告别古代社会的现代性原则。他认为,康德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典范,一是它不仅为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同时也为科学划定了界限;二是康德在哲学史上真正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论证,从而为罪责、义务、权利与美德确立了真正的基础,化解了希腊哲学在实践哲学领域留下的一系列困境。此次,康德哲学专题讨论,既是继续接受康德哲学的洗礼,也是检阅我们接受康德哲学洗礼的效果。
赵卫国首先介绍了新人文学院的创建与哲学学科的建设情况。目前该院设立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4个二级学科,成立了传统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信息科学与认识哲学研究中心。他表示,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设立哲学系,努力进行学科建设,其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哲学素养,扩展文化视野;当今的中国,哲学系和哲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多还是不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希望哲学能在高等教育中,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应有的位置。现代化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素质,需要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学界对康德思想的研究和热情一直不减,是因为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一座高峰。这次学术会,大家因康德而聚,也表明了康德思想的魅力及其永不衰竭的现实意义。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山东大学洪汉鼎教授、北京大学靳希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秋零教授、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分别做大会发言。主旨报告由商务印书馆陈小文主持。
洪汉鼎在发言
洪汉鼎探讨了“诠释学与人类精神永恒” 问题。在他看来,精神的永恒或不朽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从古希腊阿尔迈克把人类的毁灭归之于人们不能把始点和终点联系起来,指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到柏拉图的灵魂不灭为宗教信仰打下基础,以及以后人们求助于种族不灭,以解决问题。他认为,真正解决此问题是人类精神或观念不断传承和提升。诠释学强调的传统的继承在于不断诠释和创新,古代与现代、陌生与熟悉不断综合,则是人类精神永恒的途径。
靳希平在发言
靳希平的发言以《试论海德格尔的康德批判之局限》为题。他分析了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后指出,首先,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分析是现象学的分析;其次是他对康德的批判有自己的哲学立场,是围绕自己的哲学建构进行的。他认为,对于持续数百年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民主、自由、科学和理性等思想的批判,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具有革命意义,而把康德的理性主义看作是百害无利,批判自然科学,对科学的价值方面的评价是负面的。
李秋零在发言
李秋零在题为《康德论人性、人格性和人是目的》发言中,探讨了康德对人的本性的分析。他指出,在中外思想史上,分析人性的哲学家很多,但是大体上,他们把人性与人的本性混同使用。而康德在对人的本性的探讨中对二者做出了严格的界定,指出了人性与人的本性是不同的概念,并在人性之上提出了人格性,阐述了人性和人格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最终把人格性的人设立为创造的终极目的,完成了其哲学的总问题“人是什么”的回答。
傅永军发言
“至善作为希望何以可能?”是康德宗教哲学的宗问题,傅永军从这一问题出发,探讨了 “康德伦理神学的道德建构”问题。 “如果我如今做我应当做的,那么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希望什么?”至善所包含的两个规定(即道德与幸福)作为根据和后果联系在一起,而至善所包含的者两个规定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因果关联,要使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成立,只能在目的论思维原则下将德性与幸福之间成为一种自由的因果关系。傅永军认为,这样,原始存在的(上帝)作为至善的根据与条件就成为理性所要求的。这意味着至善必然要进入信仰领域,道德哲学中的应当问题就转化为宗教哲学中的希望问题,而道德地建构伦理神学则是重大转变。
会议现场
主旨报告后,与会者围绕“海德格尔对康德批判的局限性与积极性问题”、“如何为至善提供根据”、“科学的理性主义与实际应用问题”、“人性与人格性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接下来,大会共有五5场分组讨论和闭幕式主题发言。每场分组讨论又分3个平行小组同时进行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康德与道德哲学 康德与德国观念论 康德先验哲学与现象学 康德知识论与形而上学 康德论人是目的康德与政治哲学 康德知识论与形而上学 康德知识论辨析 等议题展开论述,进行对话与交流。每一场报告人每人发言15 分钟,集中对话与讨论30 分钟。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专家学者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