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著汇总 > 国外研究专著 > 维耶曼丨康德的遗产与哥白尼式革命:费希特、柯恩、海德格尔

维耶曼丨康德的遗产与哥白尼式革命:费希特、柯恩、海德格尔

2020年11月28日作者:朱尔·维耶曼;安靖来源:《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公众号
字号:

康德的遗产与哥白尼式革命:费希特、柯恩、海德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作者:   [法]朱尔·维耶曼(Jules Vuillemin)

ISBN:   978-7-300-28670-9

定价:   88.00

出版日期:   2020-10-21

序言(节选)

出版于1954年的《康德的遗产与哥白尼式革命:费希特、柯恩、海德格尔》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朱尔·维耶曼(Jules Vuillemin,1920—2001)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维耶曼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学院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他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无疑是陌生的。维耶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直不懈地研究、阐释和发展康德哲学。他对于康德哲学的深刻而独到的阐释使他成为当代康德哲学研究的权威之一。为此,在他1990年从法兰西学院退休之际,美国康德研究专家布里坦(Brittan Jr.)专门编辑出版了一部向他致敬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是维耶曼撰写的自述,接下来,我们就基于这篇自述对这位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

维耶曼1920年2月15日出生在法国东部杜省(Doubs)的皮埃尔方丹莱瓦朗(Pierrefontaine les Varans)。其父在一战后重新并入法国版图的洛林担任公务员,先是在梅斯(Metz),然后是在萨兰堡(Chateau Salins)。当时的萨兰堡是一个既舒适又繁荣的小镇,维耶曼的童年正是在这里度过的。维耶曼在梅斯的耶稣会学院完成了中等教育,并于1936年夏天获得中学毕业文凭。1937年,他开始在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进行预科学习,并于1939年顺利考入巴黎高师。

在维耶曼进入高师学习几周之后,英法正式对德宣战。按照维耶曼的回忆,虽然“这种状况似乎不太有利于学习哲学……但是,这些[由战争引发的]事件非但没有破坏哲学反思必需的学院背景,而且还赋予了它一种在和平时期缺乏的严肃性和紧迫性”。在四年的高师学习期间,维耶曼在导师居赞(Franois Cuzin)的引领下接触到了康德哲学,并且还在索邦大学选修了巴舍拉尔(Gaston Bachelard)、布雷耶(mile Bréhier)、古耶(Henri Gouhier)和卡瓦耶(Jean Cavaillès)开设的课程。

1943年,维耶曼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之后便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贝桑松(Besanon)担任中学教师。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维耶曼重新回到巴黎。他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获得了一个为期五年的半薪职位,并且同时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关于他这一时期的研究,维耶曼回忆道:“我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任务,也就是弄清如下问题:在绝对从理性主义的基础那里被移除后,理性主义到底还剩下什么?康德哲学阐释的历史表明,阐释者们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当时的法国哲学界主要分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阵营……我在我的博士论文中尝试对这些教条做批判性的考察,目的是从中提取出所有值得有限理性讨论的内容。”

1950年,前往索邦大学任教的梅洛庞蒂推荐维耶曼作为他在里昂大学的继任者,但并没有成功。在经历了短暂的中学教师生涯后,法国教育部任命维耶曼为克莱蒙费朗大学的教授,但条件是他必须住在当地。为了获得这个教职,维耶曼搬到了克莱蒙费朗,并一直在那里工作生活到1962年。

在克莱蒙费朗大学任教期间,维耶曼开始对哲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并且尝试到笛卡儿和康德那里去寻找启示。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如果不回到启发了笛卡儿和康德的科学或者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解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正是为了能够在这个视角下理解这些哲学家,维耶曼在法国数学家萨米埃尔(Pierre Samuel)的帮助和指导下完善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他还和法国当时最为重要的几位哲学史研究大家建立了学术联系和友谊,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法兰西学院教授盖鲁(Martial Gueroult)。作为哲学史家,盖鲁非常看重刻画着各种哲学体系的特征的建筑术和证明方法。以他为中心,维耶曼和德雷弗斯(Ginette Dreyfus)、戈尔德施密特(Victor Goldschmidt)、吉耶尔米(Louis Guillermit)形成了一个学派,并且一起合作开展研究工作。此外,之前没有受到过任何逻辑学训练的维耶曼开始通过阅读罗素的著作来学习逻辑学。也正是通过对罗素的阅读,他发现了对其日后的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英美分析哲学。

1962年,盖鲁推荐维耶曼继承突然去世的梅洛庞蒂在法兰西学院的讲席。在他的支持下,维耶曼成功当选法兰西学院教授,并从克莱蒙费朗重新回到巴黎。但维耶曼最初在巴黎的授课活动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当时分析哲学在法国几乎不为人知,他讲解罗素哲学的课程只有两个听众。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分析哲学,特别是后者所使用的逻辑分析方法。关于他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研究工作,维耶曼做出了如下总结:“我继续把我当时刚刚发现其优长之处的逻辑分析应用于如下主题:亚里士多德和圣安瑟尔谟的神学,从罗素、怀特海到卡尔纳普、古德曼的感性世界之构成学说。”

维耶曼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哲学家。关于他和英美分析哲学家的差异,维耶曼写道:“在我看来,我和大多数英美分析哲学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有些分析哲学家由于执着于给哲学家的言说挑语法错误而全然忘记了科学语言的存在。而且,即便是那些将‘理性重构’的方法应用于哲学文本之上的分析哲学家也往往只是在强加一些他们自己的原则。我坚决抵制这种施暴于哲学史的行为。我相信科学之所是,而不是科学之应是。而且,对哲学传统的无视显然是无知、放肆的表现。”

当然,维耶曼的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逻辑分析方法进行经典的哲学史研究,作为哲学家,他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哲学体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当代科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完备的哲学体系。关于其工作的这个核心层面(维耶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其逝世,主要就在从事这一层面的研究),维耶曼做出了如下说明:“在我看来,从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对可能的哲学体系类型进行理性分类(rational classification)来赋予哲学传统以秩序。在完成了这项工作以后,我们就有必要追问:当代科学——尤其是量子力学——是倾向于选择某一既定类型的哲学体系,还是在传统分类之外给哲学提出了新的概念、新的原则?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我们通过维耶曼本人的这段自述不难发现: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分析在他的研究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关于这种研究风格,译者的老师钱捷教授(钱捷教授可能不是唯一与维耶曼本人有过直接交往的中国学者,但他无疑是与维耶曼学术交往程度最深的中国学者)曾在他为维耶曼撰写的纪念文章中做出精准的论述:“人们知道他[维耶曼]是一个紧密地将哲学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家。这种倾向与其风格的关系在[2010年]1月19日的《世界报》上杜瓦特(R.P. Droit)的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概括:‘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多哲学家都会因为他们的浅薄和对于诸科学领域的无知而受到指责,他却成为一种使从科学的方法和结果中汲取养分但又是自主地发展的概念活动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又是孤傲冷峻的——典范。’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这不仅因为它对于跋涉者的古典功底和现代科学知识有着双重的要求,更在于它因此而成为一条‘冷僻’的路径,需要一种独立支持的胆魄与毅力才能沿着它行进。……这样一种哲学也许不合当下西方哲学的时髦。它不能成为文化传媒的热点,只能在纯粹的学院中保有它的正统与高贵。……我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能明白如何对维耶曼先生的哲学归属下判断。他批评海德格尔,有一次甚至对我说,‘哲学界的坏风气海德格尔是始作俑者’。虽然他早期的著作应属于存在主义范畴,但从五十年代中期,他就决然地离开了这条路线。晚年的他也向我表示过他不是一个分析哲学家。虽然他对罗素、卡尔纳普等人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与蒯因和斯特劳森相熟。有一天,我忽然悟道:他是一位少有的真正秉承了西方古典哲学的伟大传统的当代哲学家。”

本书目录

引论
第一章概念错位与哥白尼式革命
1. 哥白尼式革命与黑格尔对“错位”的批判
2. 对康德主义的不同阐释与对一贯性的追求
第一部分有限自我一般
(费希特:知识学的第一个环节)
第二章费希特式阐释的哲学处境
3. 怀疑论与发生的方法
4. 宿命论与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
5. 独断论与无意识的问题
第三章根据费希特式阐释考察康德式原则
第一节发生方法的结构和结果
6. 源始反思:直观与概念的同一(反思与直观)
7. 想象与表象(双重演绎)
8. 分析与综合(自为的辩证法)
第四章根据费希特式阐释考察康德式原则(续)
第二节实践理性之优先地位的意义
9. 条件与实践规定(自然、法权、道德性)
10. 价值与公设
11. 费希特式阐释中的概念错位
第二部分内强量原则(柯恩)
第五章新康德主义阐释的哲学处境
12. 天赋与“先天”
13.形而上学的含混性,以及人们有对其做心理学理解的危险的场合
第六章根据新康德主义阐释考察康德的主要概念
14. 物自身及其先验意义(自由、归纳、反思)
15. 内感官的先验意义(综合、空间、时间)
16.内强量的先验意义(统觉、想象力、原则)
17. 新康德主义阐释中的概念错位
第三部分生存(海德格尔)
第七章生存论阐释的哲学处境
18. 对康德的实证主义阐释假设了什么?
19. 实证主义康德阐释隐含着一种无限的形而上学
20. 生存论阐释和有限性形而上学
20(续)现象学与生存论之区分的试金石:死亡意义
问题
第八章根据生存论阐释考察康德的主要概念
21. 知性的先验意义(判断、反思、超越性)
22. 无的先验意义:先验对象=X(内感官、想象力、
时间性)
23. 生存论阐释中的概念错位
结论先验哲学的圆圈和哲学历史学的方法
24. 作为“常青哲学”的永恒阐释
25.现代哲学与对本源时间的哥白尼式拒绝
译后记

说明:转载自《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公众号